运费比菜价更贵,如何解决生鲜供应链的痛点?
“今年是荔枝大年,品相好,直播带货也提高了订单量。”俞亚昌在自家果园里留了几棵品相好的荔枝树没采摘,为了直播时更好看。在茂名政府的“牵线搭桥”下,多名三农直播达人来到俞亚昌的果园进行直播,实现供应商和消费者之间的无缝对接。
“一日色变,二日香变,三日味变,四日色香味尽去”,荔枝保鲜也是行业公认的难题。据了解,茂名高州的荔枝从枝头到舌尖的“身价”涨了4倍多,“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诗词背后的物流之痛仍然存在。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安部、财政部等12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促进生鲜农产品流通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生鲜农产品流通从产地到餐桌是一个完整的供应链,涉及收加储运销多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整个链条的效率,造成流通不畅、成本增高、价格波动。
其中,产地源头的“最先一公里”和末端流通的“最后一公里”成为强化流通链条薄弱环节的关键。为了解决上游供应商分散化、低效化的问题,一些生鲜电商开始对“订单式农业”出手;而在流通末端的“最后一公里”,也围绕降低损耗率展开了突围。
正如业内人士所说,降低损耗率,整个产业链的利润才可能提高。补齐生鲜流通短板,促进流通降本减耗增效,一场关系农民“钱袋子”和市民“菜篮子”的保卫战打响了。
01
冷链运输成本高 荔枝"身价"涨4倍
5-8月正是荔枝上市的季节,荔枝对保鲜、运输条件要求较高,一颗荔枝是从枝头到达舌尖的成本几何?5月下旬,在荔枝品种“白糖罂”上市的时候,就有人前往茂名高州产地记录一颗荔枝从枝头到达舌尖的过程。
“我们果园雇了60名工人采摘荔枝,每天采摘7000多斤。荔枝在早上10点前必须进行采摘,因为中午天气渐热,采摘的荔枝品相会变差。”俞亚昌的果园位于高州水库旁,种植白糖罂、白蜡品种的荔枝20多年。今年俞亚昌果园荔枝的收购价大概是3-4元每斤,这个价格已经高于市场收购的均价。但对比生鲜电商平台,白糖罂荔枝今年上市时在电商上的销售价格约13元/斤,收购价和市场销售价之间相差了10元,从农田到餐桌,荔枝的“身价”竟涨了4倍多。
这10元的差价大部分消耗在包装和运输荔枝的路上。
荔枝从枝头摘下后马上要装车运输到产区仓库,将荔枝过秤后进行“预冷”,所谓的“预冷”是因为从枝头摘下的荔枝表面还有热气,需要在温度较低的仓库中散热,保证打包时荔枝表皮干爽,这样在运输过程中不容易腐烂。
“为什么很多生鲜水果对内蒙古、新疆等地方不包邮?比如荔枝,如果运输超过2天,基本就都变质了,而电商平台是有坏果赔付规则的,包邮那得亏死。”当地一位不愿具名的荔枝采购商透露,实际上生鲜电商在其中也不赚钱,大部分的钱都花在了冷链运输上了。
“如果是超市等渠道来采购,物流成本就更贵了,因为超市的订单不是实时的,为了给荔枝保鲜还要先过一遍冷水,然后从产地的仓库运输到超市自己的仓库储存几天。”上述采购商说。俞亚昌表示,如果从产地直发包邮按10元/斤算,果农是不挣钱的,都贴在了物流运输上。
“国内生鲜电商行业从田间到餐桌的运输链没有完全打通,运输成本、人员成本过高,导致生鲜电商基本处于亏损状态。”中国品牌研究院研究员朱丹蓬分析。
02
运费比菜价还贵 背后是高损耗的问题
不仅是荔枝,不少生鲜品类都存在“运费比菜价高”的情况。8月4日下午1时30分左右,小编分别在盒马、每日优鲜、京东生鲜、本来生活四大生鲜平台下单购买生菜,从价格来看,每日优鲜和盒马上生菜价格差异不大,前者3.9元/400g,约1元/100g;后者2.1元/300g,相当于0.7元/100g。
蔬菜不贵,但配送费比蔬菜贵。每日优鲜实付满49减免基础配送费,否则需支付5元配送费。而盒马的首单免运费,当天第二次在同一门店下单需要收取5元运费。本来生活的冷链商品免运费门槛为99元,不满足条件的收取运费金额10元,最后7.9元/300g的生菜加上运费后的总价格是17.9元,京东生鲜订单中实际支付金额小于99元,收取基础运费12元,12.9元/400g的生菜加上运费的价格是24.9元,菜价基本等于运费。
“生鲜品对温度、湿度及包装都有相应要求,整体看,即使一线城市也都面临高损耗问题。”中国物流学会特约研究员、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专家委员杨达卿表示,如果缺乏温控设备设施及专业包装等,都可能带来变质或破损等。
要降低生鲜变质的可能性,冷链建设必不可少,而仅是冷冻仓的投建就是一笔巨大的费用。一位知名物流企业的员工透露,一般的仓储场地租金在35-45元/平方米,而冷冻仓的租金达到160元/平方米,高者甚至达到200-300元/平方米。
而在付出高昂的租金之后,高损耗的问题仍然利剑高悬。
损耗出现在哪里?杨达卿分析,生鲜供应方仍是大量小农,一户或者一个生产基地往往无法满足生鲜电商的采购需求,为了保证原产地食材的质量,生鲜电商只能通过“广撒网”的方式筛选供应商,导致生鲜电商的议价成本、人力成本骤增;另一方面,无法实现规模化采购也造成了生鲜电商订货不稳的问题。
“目前农产品的流通从源头开始就转运多次,每一次转运产生的损耗也很高。”生鲜社群服务平台瓢虫旅播创始人吕正兴表示道,以水果为例,一般水果会先流通到批发市场,再流通到超市等连锁市场,中间的流转周期是10-15天,导致很多水果是6-7成熟就采摘了,顾客拿到手的水果不仅比产地贵而且品质不佳。
03
全产业链型的商家在竞争中更有优势
在产地源头的“最先一公里”,为了解决上游供应商分散化、低效化的问题,一些生鲜电商开始对“订单式农业”出手,比如盒马和中化集团联合推出葲荭草莓,推动中化集团全国14个总数1000亩的草莓基地实现产销标准化。
“从源头上看,中国市场的生鲜产品存在的大问题是‘非标品’,产地缺乏链接消费端的专业人才,我们落地就碰到过这样的问题,虽然资金、渠道都有了,但是在产地没人对接执行。”深耕原产地多年的吕正兴认为,降低生鲜损耗要“标本兼治”,从改善、改变产业链开始,首先从源头引领农民改善种植方式和技术。此外,要解决农民履约能力不足的问题,可由政府和企业成立协会或者合作社,以点为突破,保证收购价格的稳定。
盛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高州当地的一家荔枝供销服务公司,盛日农业负责人介绍,基于成熟的加工分选车间配套和产地直发、落地配送供应链模式,公司可为众多荔枝渠道商提供一件代发服务,每日可承接电商发货量达4万件。在产地源头,类似这样的成熟供销服务商正越来越多,“产地没人落地执行”的问题也将得到缓解。
而在流通末端的“最后一公里”,社区菜店、生鲜电商也在寻找突围模式,在百联咨询创始人庄帅看来,降低损耗率将成为生鲜电商突围的关键。“盒马、沃尔玛、永辉的情况较好,在降低损耗上都是做得好的。”他说。
据国家统计局预测,到2020年,农产品电商交易额将增长至8000亿元。根据《中国生鲜行业研究报告》显示,预计到2020年中国的生鲜市场规模将达到2.31万亿元。市场空间的广阔加上生鲜产品的用户黏度使得玩家纷纷入局,基本形成了前置仓、店仓一体化、社区拼团三大模式。
目前来看,以盒马为代表的线上线下结合的店仓一体化模式,以及近年兴起的结合微信群和便利店运营的社区拼团类生鲜电商逐渐受到市民青睐。
所谓的社区拼团类生鲜电商指的是以社区中心,以团长为分发节点,消费者可以通过小程序等工具拼团购买生鲜。“通过社群服务形成定制化的生鲜产品采购提高了复购率,将会降低5%-10%的物流损耗,物流损耗降低了,整个产业链才可能会有利润。”吕正兴说。
去年10月,本来生活获2亿美元的D1轮融资,与顺丰达成战略合作。疫情期间,京东生鲜商品迎来了爆发式的增长,京东数据显示,从1月20日至2月28日,京东生鲜整体销量近13万吨。杨达卿认为,从其中可以看到生鲜电商未来趋势——全产业链型的生鲜电商在竞争中更有优势。顺丰有较强冷链服务资源,投资本来生活这类生鲜平台,能建立从后端储运到前端营销等多链路整合服务能力,做强生鲜供应链服务;而在十几年前就开始投资自建物流体系的京东,借助于供应链能力,在疫情中发挥了稳定的物资供应保障作用。
实际上,生鲜电商们虽然投入巨大,但目前为止盈利者寥寥。“未来农业产业化、标准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而小众而个性化的东西也将越来越多。”吕正兴认为,产业化、标准化和小众化、个性化似乎是矛盾的,但未来会同步发展。当下越来越多资源型的企业进入产地源头,比如房地产商、金融企业进军农业,传统的小农模式将会规模化,非标农产品变成标准品。另外,现在原产地农产品可以通过社交电商等被更多人知道,定制化的需求会越来越多。
往期热文
01 |
02 |
03 |
04 |